对肾脏病的几种认识误区
血尿比蛋白尿危害大
如今,有条件每年做全身体检的人逐渐增多,很多人举着体检报告单来看病。经常发现,体检结果写着尿蛋白阳性建议肾内科就诊,有些人并不在意,觉得只要不是肿瘤就不会对生命有威胁。
有的体检报告上写着血肌酐升高,追问患者时发现,患者可能在前几年就已经肌酐增高,也有蛋白尿和高血压,却一直没有当回事,再仔细询问也有眼睑水肿、腿肿、夜尿频多等情况。
肾脏病多数隐匿起病、缓慢发展,出现中等量蛋白尿后很多人在十几年后才进入尿毒症,也有终身不会发生尿毒症。由此看来,长期坚持治疗、定期追踪疾病进展就显得非常重要了。
“血尿比蛋白尿危害大”这个观点,其实是大家认知的一个误区。
得了肾脏病没有症状就不用随诊了
得了肾病一定要定期随诊。因为肾脏病不同于呼吸科、心内科、消化科疾病,这几个脏器系统的疾病一般起病初都会伴有明显的症状,而肾脏病出现诸如恶心、呕吐、皮肤瘙痒、少尿等情况时,一般都进入终末期了。
肾脏有较强的代偿能力,在代偿期患者通常没有明显的症状,而恰当的治疗可以延长肾脏的代偿能力,因此强调肾病患者一定要定期随诊。
随诊中,医生会定期检测尿常规、24小时尿蛋白定量、肝肾功、血压的情况,并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药物。
对于服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肾病患者,除了需要随诊监测病情变化外,还要随诊观察药物的副作用,长期使用激素的患者,不能自行停用激素,因为这样可能导致肾上腺皮质危象的出现。
出现水肿才是得了糖尿病肾病
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,糖尿病在我国人群中的发病率越来越高,而糖尿病肾病作为主要的并发症也越来越普遍。
好多患者认为糖尿病患者出现水肿才是得了糖尿病肾病。其实,糖尿病肾病患者出现水肿的时候,按照Mogensen分期便已经是糖尿病肾病Ⅳ期了。
因此建议,糖尿病患者确诊时应检查尿微量白蛋白,并且以后每年查一次,尤其是糖尿病确诊5~10年后,需要更频繁地监测尿微量白蛋白,以便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并早期干预,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。
老年人血肌酐轻度边界值升高就是肾衰
“大夫,我肾衰了。”结果一看,化验单血肌酐只是在边界值上轻度升高,尿常规阴性,双肾B超大小形态都正常。这种情况,应属于生理性肾衰。
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(45岁以上),肾脏作为人体的主要器官,有效肾单位会逐渐减少,肾小球滤过率也逐年下降,而老年人多半伴有高血压、高脂血症、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,导致肾脏功能轻度边界值上升高也就不足为怪了。
肾病患者“肾虚”,得多吃点好东西补一补
在国人的心中,好像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跟“肾虚”联系在一起,尤其是肾病患者。
经常看到有肾病患者,子女为表孝心,给他们用着蛋白粉不说,还大鱼大肉地“伺候”着。殊不知这会适得其反,肾病患者,尤其是血肌酐升高的患者需要低蛋白饮食,低蛋白饮食能延缓肾脏病的进展,因此要按照相应的eGFR水平估测相应的蛋白摄入水平。
中医古籍早在《千金方》中便提出水肿患者要忌盐,因为高盐摄入后会导致水钠潴留,导致高血压或血压难以控制,会进一步加速肾脏病的进展。所以,得了肾病需要清淡饮食,低盐、低蛋白、少油腻,当然也需要戒烟戒酒。
肾病患者有时候病急乱投医,同时吃多种治疗肾病的中成药,导致药效互相干扰,这也是不可取的。
肾病患者不能运动
有的肾病患者告诉我们,觉得自己“身体发虚”,懒言懒动,还有患者说之前还在公园里打太极拳、遛弯等,得了肾病后怕出汗影响肾脏功能,就不去参加了。
其实这些都是不可取的想法,古语说“流水不腐,户枢不蠹”,生命在于运动,哪怕是肾病患者也是如此。平常的有氧运动,既能锻炼身体,又能改善体质,对于肾病是有好处的。除非是肾病综合征初期大量蛋白尿期间,或是血压很高时需要多休息,一般的有氧运动都是有益于肾病病情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