哪些情况下的心跳过缓需要治疗呢?
心跳过缓,听起来好像很严重,很多人觉得心跳过缓要治,也有部分人觉得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,那么具体什么情况下才需要接受治疗呢?
心跳过缓要不要治?
一般的心跳过缓可无症状。症状较轻者可有头晕、乏力、倦怠、视眼模糊等脑供血不足等表现。若症状较为严重,则可能表现出晕厥、认知障碍、运动耐力下降、呼吸困难和胸闷痛等严重问题。
正常人的心跳次数是60~100次/分,小于60可称为心跳过缓。对于运动员或者是长期进行体力劳动的人来说,都有可能会出现心跳过缓的现象。熬夜、劳累、睡眠不足也会引起一时性的心跳过缓。有时正常人在睡眠时心率也可慢至40bmp,这类的生理性心跳过缓一般不需要治疗。
此外,有些心脏血管性疾病也可以导致心跳过缓的出现。比如心肌梗塞、心肌炎、心内膜炎等,当累及到心脏中枢神经也可导致出现心跳过缓。
哪些情况下的心跳过缓需要治疗呢?
心跳过缓之所以被重视主要因为此症有猝死的风险。但就临床数据来看,与猝死相关的心跳过缓其实并不多见。要说哪些情况下的心跳过缓需要接受治疗,无非就是心跳过缓引起了身体不适症状。
一般对于有症状或持续的心跳过缓都需要接受治疗,手段包括药物、临时起搏、永久起搏、改善电解质、心肌酶、甲状腺功能等。不过对于运动员来说,显著的心率过缓可能是提示过度疲劳、身体机能状态下降,具有一定的保护意义。
对于平时有心脏不舒服的人,可先进行检查确定是否为心跳过缓引起的,其次应观察心跳过缓是不是经常性的,有没有给身体带来不适感。一些症状较严重者,应询问医生是否需要先服用药物提高心率后,观察症状是否有好转再考虑进行起搏。
有专家指出,长期熬夜、工作和学习压力大、饮食习惯不佳、吸烟喝酒和缺乏运动等人,患上心梗的几率会更高。尤其是现在年轻人,不正常的生活作息更容易导致出现心跳过缓。与其担心心跳过缓会不会对身体健康带来损害,倒不如及早做好预防,改变生活方式。